谈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投降?
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为何选择投降?这个问题涉及到曹爽在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曹爽在执政期间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失去了行政和军事基础。曹爽在任用官员方面过于偏袒亲信,而非以贤才为标准。他任用的曹训、曹羲等人在军事上没有足够的才能,导致军队失去了威信和战斗力。
此外,曹爽对朝中动向的察觉不够敏锐,无法及时应对变局。这些政治失误使得曹爽失去了执政基础,面临着朝中大臣和太后的反对。 其次,从军事角度来看,曹爽在征伐蜀汉的战役中遭遇了失败。曹爽率领七万大军入蜀,但由于低估了入蜀道路的困难,导致军队缺食少穿,最终战役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使得曹爽失去了军队的威信和支持,无法与司马懿抗衡。 此外,个人因素也对曹爽的选择产生了影响。曹爽在权力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欺负太后,还沉迷于作乐,丧失了宗室基础的支持。这些行为使得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扶不上墙,无法获得宗室的支持。
综上所述,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选择投降是多重因素的结果。政治上的失误、军事上的失败以及个人行为的失当都导致了他失去了执政基础和军队支持。面对司马懿的强大势力和自身的困境,曹爽最终选择投降。曹爽选择投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洛阳附近的实力不足以与司马懿抗衡。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握了洛阳的驻军,并且得到了大部分朝中重臣和太后的支持。相比之下,曹爽在洛阳附近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他带着曹芳和曹羲等人去扫墓,没有带太多的军队。而司马懿则在得知变故后迅速接管了洛阳的驻军,使得曹爽在洛阳附近处于劣势。
如果曹爽拒绝交出兵权,司马懿很可能会派出军队直接攻击曹爽,而曹爽的兵力单薄,几乎没有胜利的机会。即使曹爽逃到许昌,他也难以与司马懿对抗。曹爽在许昌难以得到地方大员的支持,因为司马懿曾在许昌任职并有不少旧部。此外,曹爽在失去军权后,也失去了军队的威信和支持,他的逃亡也难以得到其他地区军队的支持。
因此,在洛阳附近和许昌都难以与司马懿抗衡的情况下,曹爽选择投降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另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曹爽投降的原因是他没有坚定的主见。在洛阳附近的形势下,曹爽没有能力与司马懿抗衡,但如果他拥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可能会选择继续抵抗。然而,曹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以及个人行为的失当,使得他在高平陵之变中丧失了自信和决心。
面对司马懿的强大势力和自身的困境,曹爽最终选择投降。 总的来说,曹爽选择投降是多重因素的结果。政治上的失误、军事上的失败、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实力不足等因素都导致了曹爽最终选择投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曹爽低估了政治的残酷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投降。
。